制墨艺人——周美洪
发布日期:2011-04-09 浏览次数:3649

制墨艺人——周美洪

天下墨业,尽出徽州。徽墨自唐代以来举世为尊。创建于乾隆年间的徽州胡开文墨庄曾鼎盛一时,上至皇帝,下至平民,只要读书写字,几乎人人都用徽墨。

初春时日,阳光明媚,我们对徽墨厂进行了寻访,并近距离接触了制墨艺人 周美洪。

掩藏在歙县老城徽派古民居中的一处老厂房,远观并不惹眼,傍山而建的老式二层厂房,墙壁有些灰黑,如同着墨之后痕迹未干,墨韵由深到浅往四周散发开来。门前,木板上“老胡开文墨厂”字迹黑润,色泽如漆。老胡开文墨厂,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仍在维系着手工制墨这一传统工艺的最后血脉。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为悠久、规模最大、工艺水平最高的徽墨厂,年产墨六十多吨,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内地和日韩、新加坡等地。

一九九二年,由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周美洪厂长亲自制作的一批徽墨,曾被运到上海,作为赠送给出席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会议的与会代表,受到汪道涵等高级官员高度称赞。

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,拈来轻、磨来清、嗅来馨、坚如玉、研无声,书于纸上,一点如漆,万载成真,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莫不视为至宝。

黄山松炼烟极佳,徽州水发翰墨之香,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周美洪的眼中,徽墨的兴盛除了手工艺人的不懈探索和徽商的发扬光大外,一山一水皆有情。

周厂长告诉我们,制墨有配料、做墨、修墨、晾墨、描金等十一道工序。在周美洪厂长亲自的带领下,我们参观了徽墨制作的全过程。进入厂区,就可闻到一股墨香。周厂长说,这高雅的翰墨馨香,是制墨过程中加入的熊胆、麝香、桂皮、丹参等名贵中药发出的,徽墨可以治病是有根据的。由于配料车间工人轮休,加之“墨的配方”要保密,我们第一步就来到制墨车间。

一走进车间,只见一名年轻力状的小伙子将调好的墨泥放在墨墩上,用六磅大锤翻打数百上千次。小伙子如数家金地告诉我们,“墨是轻胶十万捶,翻打次数越多,墨的品质就越高。”捶好的墨泥经过事先预制的墨模成型,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。数百年来,胡开文墨厂积聚了很多木刻墨模。有各种人物、楼台亭阁、高山名川、日月星辰、飞禽走兽。有平面的,也有立体的,无不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。墨模集中体现了书法、绘画、金石、雕刻的艺术水平,形制与款式花样翻新。进入晾墨房,成排的墨块被放置在透气性很好的木架上,晾墨房透光性好,对温度、湿度均要求很高,晾晒长达几个月,以春季最佳。晾干后,通过锉边,将成型墨胚进行一下精加工,就可以描金了。进入描金车间,只见六七位女职工端坐描墨,面前放着各色配料,工作起来一丝不苟。在这些女工的纤纤描笔下,黄山烟云、十二生肖跃然墨面、栩栩如生。稍作晾干包装,就可作为成品墨出售。

在我们探访徽墨制作的过程中,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找到厂里要求参观,好客的周厂方免费派人陪同导游。现在的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是上世纪末改制的,当时周美洪厂长为节约开支还卖掉自己的车,骑自行车上班。“我们厂制墨工人100多名,产墨全年销售额600多万元,可利润几乎没有,只能勉强维持。而制墨厂另外有20多名工人在做歙砚加工,全年产值100多万元,利润率超过30%。我们每年都组织参加各种展览会,感觉墨在会内真是一个宝,但到了会外却成一棵草。”尽管现在制墨厂的经营收益不是太好,不过周美洪却颇具信心,“作为书法、中国画的发源地,如果我们的学校把书法作为一门必修课,我想对于书法、国画等传统文化的继承,对笔、墨、纸、砚等传统工艺的保存发展都会大有好处。”

将离开墨厂,我们久久仰望“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”的牌子,浮想连翩;拉着周厂长的手,我们内心十分敬佩这位徽文化的传承人。是他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销售徽墨占中外市场75%以上,成为我国制墨行业的“龙头老大”,功不可没啊,真是可敬可佩、可歌可泣!

( 歙县工商局 吴德杰)